大雅文化學會走讀大雅 活動計畫
期盼更多鄉親因對文化更深入、更了解,而愛惜這片土地,培養出更多對在地文化有興趣的鄉親,
特於每月第二個星期六、日舉辦大雅鄉土人文實地走讀探勘。 參與方式: 1. 本會會員(含贊助會員) 2. 對文化導覽有興趣的鄉親 3. 對鄉土人文有興趣之民眾 參與配備: 1. 請自備腳踏車 2. 記錄相關物品(筆記本、相機等) 3. 開水及防曬物品 4. 本活動純屬自主性活動,請務必帶上一顆開朗善解的心 5. 講師費均由本會支付,全程免費 活動時間: 四月份:十四號【星期六】規劃路線圖(A) 十五號【星期日】規劃路線圖(B) 五月份:十九號【星期六】規劃路線圖(B) 二十號【星期日】規劃路線圖(A) ※母親節順延至第三個星期※ 規劃路線圖(A) 1.永興宮(8:00-8:40)=>2.大眾爺廟(8:50-9:10)=>3.張家古厝(9:30-10:00)=>4.烏橋(10:10-10:20)=>5.橫山店(10:30-11:00) 規劃路線圖(B) 1.龍善寺(8:00-8:40)=>2.建興宮(9:00-9:20)=>3.三和國小(9:30-9:40)=>4.江家古厝((9:50-10:10))=>.大雅國際花市(10:20-11:00) 備註: ※ 路線規劃第一站為集合出發地點,集合時間7:30 ※ 參與鄉親也可就近依據住家接近地點參加本活動 ※ 若有較小兒童隨行請家長務必隨行照顧 【規劃路線圖 A】 【規劃路線圖B】 大雅庄、橫山店仔、四塊厝 鄉土介紹 講師:林豐宗/ 洪立峰 「大雅」一詞,有人引據平浦族稱草埔為「阿河巴」,而「巴」者「埔」也,河洛語取其尾字加尾音,將「埔仔」稱「巴仔」,後來文字記載為「霸仔」或「埧仔」;民國九年改為「大雅」延用至今。 「橫山」地名由來,以大肚台地最高點「大肚山」橫亙西側,按大肚山台地最高處,其走向北北東─南南西之斷層崖下部被侵蝕而孤立突起之小山,地學上通稱為橫山群,故得名。 「橫山店仔」今之橫山社區,古稱「車店口」,俗稱「下橫山」﹝上橫山為今秀山村﹞,相傳清帶府鹽、米等運輸必經之道,人車往返,絡繹於途,每休憩於此。 橫山在清朝以前是大雅庄最早開發的地點,是當時的政經中心,社口經霸橫山店仔至西大墩﹝西屯﹞、犁頭店﹝南屯﹞達烏日的要衝。日據初期大雅唯一的派出所亦設於橫山店仔,爾後陸軍大道﹝中清路﹞開闢完成,遂將政經中心移至大雅村。 光復後將馬岡厝、田心村及四塊厝庄等三個村落合併成一個村,命名為三和村。四塊厝庄的「塊」,河洛語為「座」或「棟」之義。據說在永興祠﹝四土地公廟﹞前,有四座三和院,故得名。另一傳說為從大雅國小東邊有一座三塊古厝,大華國中北邊、東邊各一座古厝,加上最接近台中市的「達道堂」是至今唯一存在的古厝,共計四座古厝,故得名「四塊厝」。而龍善寺為達道堂後裔,信奉佛教,出家後經達道堂家族,鼎力協助說所創設。 茲將社口至大墩這條古道沿線,在大雅庄橫山先民開拓足跡簡略導覽如下: 一‧永興宮 位於大雅村大雅路37號,主祀神明天上聖母,創建於清道光30年,至今約150年。永興宮為本鄉宗教信仰中心,也曾為文化教育中心,振文社、鴻文社等詩社設址於此,大雅國小前身大雅公學校亦曾設於本宮廂房。民國84年元月﹝農曆甲戊年﹞重修舉行慶成祈安三獻大典。 盈聯:
永世留青史萬古推崇聖德 興邦救黎民春秋共仰母儀 二‧大眾爺義士廟 盈聯: 大顯威靈廟祠光野地 眾參祀典香火耀名鄉 三‧永和宮 位於橫山村永和路七十六號,主祀神明亦為天上聖母,創建於清道光十八年﹝西元1838年﹞至少約161年,當時湄洲太學生王奮 ,恭奉聖母神尊,渡海來台。蒙神尊佑護,一路風恬瀾靜,安然抵臺,定居於下橫山。王君銘感,聖恩浩蕩,擇桂竹林吉地發起興廟。廟中保有一方募田記石碑,詳述王奮慨捐水田作為聖母香燈油資之原由;另有「圓光普照」匾額一方,為道光十八年王奮君敬立,為永和宮最寶貴的鎮宮之寶。 右壁附設神案奉王奮 、王崇弼昆仲長生祿位,前彰化市長王山先生王奮 的後裔,曾來永和路欲迎請該祿位回彰化,為當時該廟主委張啟三先生所婉拒,以期能永遠供養王氏昆仲,以報答建廟恩澤村民。 四‧烏橋 舊稱烏板橋,是四塊厝與橫山店仔最重要的橋樑,橋下為雙爿碑,往上游有一寬廣的水堀水潭,以前養很多鴨子,亦稱鴨潭,﹝現已填縣成小公園﹞,下游流入筏子溪。 ※「車店口」;古代橫山店仔,為整個大雅古道的 中途站;日據時代,五分仔車﹝人力車,行走五 分鐵軌,在此亦設車站;上楓村天壽宮前設轉運 站,當時稱為「車仔頭」,東往潭仔漧﹝潭子鄉﹞, 南經「車店口」至烏日。 ※「大眾爺」廟為客家人對無主孤魂靈骨,所收容廟宇 的稱呼,河洛人則稱此廟為「百姓公廟」或「有應 公廟」。大雅庄的張氏兩大家族﹝張達京,十三房 仔﹞,在大陸時是客家人,講客家話,渡台後,逐 漸講河洛語,一般稱這類 鄉親為「河洛客」。 ※下橫山為今之橫山村,上橫山為今之秀山村。 ※以浸泡機油的枕木搭建,外觀呈黑色,故稱烏板橋,現改建為水泥橋,以保留原味的烏橋為橋名。 達道堂 位於龍善二街,具江南建築特色,前魚池,後果ㄍㄨㄟ子ㄗ一 ,果子即果樹,後院有兩棵大芒果樹﹝ 仔樹﹞,樹齡約150歲以上。 達道堂為大雅庄張氏二大家族﹝張達京及張氏十三房﹞之一的十三房後裔。為下七房的第三房。張德富公的堂號,下有五大房。曾於清朝與駐守彰化官兵作戰長達四個月。 達道堂原有四層刺竹,每層間隔為河溝,大門景春樓為古炮台,進出大門均有管制,嚴防外人入侵。八七水災,左右廂房倒塌,重建後已失去原有風格僅正身還維持原貌。 龍善寺 位於龍善二街三十二號,創建於民國十二年,由達道堂大房十九世後裔張蘇女士法號釋普酡於張姓祖產土地建造佛堂,原名龍善堂,經第二任住持慈道師父於民國四十六年重修改名為龍善寺,民國四十七年八七水災,附近居民數百人,均到龍善寺避難,寺方提供食宿讓災民渡過難關。 馬岡厝 今本鄉三和村的一部分。距大雅街區東南東約一公里處,位於臺中盆地北部,海拔一四O至一五O公尺間。馬崗厝日據時期改為馬岡厝。地名據傳由來於清代之府鹽運輸道路所經,因適當梧棲至東大墩的中途站,在此有貓霧栜社派駐馬兵,設有公厝以保護鹽運,故得稱。按清代鹽之製售,從雍正四年起歸官辦,分設州南、川北、賴北、賴南四鹽場製造,均在臺南市至高雄縣的海岸地帶,至乾隆年間增設賴東、布袋嘴、北門嶼三場。咸豐年間准許民間,於新竹縣虎仔山自曬,同治六年復歸官辦。光緒十四年整飾鹽務,南北二府各設總局,南歸兵備道,北歸布政使。當年中部的鹽務屬兵備所管,故在此駐馬兵,雖缺資料佐證,似可相信。據稱附近曾設有跑馬路。清代馬崗厝因從梧棲港,內運貨物者之休息站,故繁榮一時。今高速公路下大眾爺廟背後之塚地,昔時稱五汊港埔,為推貨之地。馬崗厝曾有一條橫街,店鋪林立,商務盛極一時。境內今多廖、張二姓居民,廖姓先祖廖時唐,於乾隆初葉,從福建省漳州府詔安縣崁仔腳渡臺,先居今西屯,其後裔遷居馬崗厝。 四塊厝 今本鄉三和村之一部分。在大雅街區南約一公里間,散居於筏仔溪東岸,中清路兩側之散村,位於北部臺中盆地上,海拔約自一二O公尺至一三O公尺間。地名由來於初墾時,僅有四座村居故得稱。 大田心仔: 今本鄉三和村之一部分。在大雅街區東方約一公里處,位於北部臺中盆地,筏仔溪與葫蘆圳支圳間,海拔約一四O至一五O公尺間。地名由來於在水田之中心所建村莊故得稱。並與南屯區之田心仔分別之,稱為大田心仔。今居民多江姓,一帶屬葫蘆墎圳西汴灌域,境內多水稻田。 春亭巷 在三和國小北邊,有一條春亭巷。小朋友,你曾走過春亭巷嗎?你想知道它命名的由來嗎? 春亭巷是為了紀念本鄉的教育先賢—張春亭先生而命名的。張春亭先生是三和村人,從小聰明好學,青年時代,正逢甲午戰爭,滿清戰敗,台灣割讓給日本,他為了保存祖國的文化,於是在家中開設「漢學書房」教導本鄉子弟二十多年,當時本鄉文風很盛,張先生功不可沒。鄉民在他逝世之後,追念他的功勞,而把「漢學書房」附近那條路取名為「春亭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