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民生路與塔南溝交叉口之小路,往北前進約50公尺處,有座典雅之土地公廟,廟身並不起眼,很傳統土地公建築型式,可是依據「日治1917年調查 資料,它創立於清咸豐7年(1857)距今也有156年歷史,是大雅區十三座百年以上土地公之一,可謂歷史悠久矣! 塔南溝是台中市天然河川筏仔溪的上游支流之一,而民生路也是大雅地區最早的古路,早期是埧雅仔通往社口與平埔族「巴宰海」總部之岸裡大社(1)的主要道路。 由於該廟門並未朝民生路口,甚覺訥問? 而該廟雖有上述創建的年代,並沒有留下書面資料,故筆者訪問了當地農民和電話訪問上雅里李里長和該里社區發展協會李總幹事,總合他們的說法後,據老輩們的說是該土地公廟早期是附近農民所發起的,最早是放一顆較大石頭由當地農民祭拜,因民生路早期路面不寬,而兩邊都是農地,土地公廟要面向農地,才可保佑五穀豐收,故從古至今土地公廟未改廟門方向,今天農地已大都消失了,換上了硬蹦蹦的水泥建築,人口也多了,廟前的視野亦被擋住了,至於何時改塑土地公金身? 已不可考! 但吾觀看其廟壁有「興建頂大雅福德祠誌銘」於民國乙巳年(1965)有重建乙次,字跡未署名由何人落款,但筆勁渾厚應是大雅地區書法行家之手,署名贊助款者陳三奇、張坤地、朱傳德……等等,皆為大雅地區有名望之人士,可見大雅區對此土地公廟之重視。 上雅里是於民國87年2月1日由當時的大雅村析出,因其位於大雅里之北邊(上)之故,故取名上(頂)雅里,因此可想像該廟在未分村之前應屬於大雅地區之活動範圍。
補充說明: 註1:岸裡大社是岸東、岸西、岸南、葫蘆墩、西勢尾、蔴裡蘭、翁仔、崎仔、蔴薯等九社的總稱,總頭目居住地稱為「大社」,現址位於今的豐原區岸裡國小的左後方大社社區,為中部平埔族巴宰海的總部,其社群尚轄有烏牛欄社、朴仔籬社、阿里史社,於康熙54年(1715)由岸裡社總頭目阿穆說服各社頭目後,歸順清朝,清廷授為岸裡大社第一任總土官,當年協助北路參將常泰平定吞霄社(今苗栗縣通霄鎮)土官卓霧、亞生之亂後,於康熙55年(1716) 阿莫請墾貓霧捒一帶荒埔草地並得到諸羅縣知縣周瑄之准許,給予信牌,其請墾範圍「東至大山(豐原觀音山),西至沙轆地界大山(今大肚山), 南至大姑婆(今西屯),北至大溪(今大甲溪),東南至阿里史(今潭子),西南至捒加頭(今西屯水崛頭)地帶廣坪草地。」之後由其子阿藍繼任第二任總土官,其孫第三任總土官潘敦繼任後將岸裡大社的聲勢達到顛峰,此期間他們子孫三代和當時第一任通事張達京(1690~1773)一起協助清兵平定朱一貴之亂、大甲西社番林武力之亂,而張達京更因是「駙馬爺」身分,組六管業戶開通葫蘆墩圳灌溉水稻,為大台中地區開發先驅。
參考資料:台中縣岸裡社開發史 台中縣立文化中心編印 古蹟巡禮暨史料彙編 許文彬著 葫蘆墩圳開發史 陳炎正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