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11埧雅報
顯示 1 - 5 篇文章 (共 12 篇)。
檢視更多 »
|
埧雅報 >
10211埧雅報
重興祠 (馬岡厝)
|
頂大雅福德祠(上雅里)
位於民生路與塔南溝交叉口之小路,往北前進約50公尺處,有座典雅之土地公廟,廟身並不起眼,很傳統土地公建築型式,可是依據「日治1917年調查 資料,它創立於清咸豐7年(1857)距今也有156年歷史,是大雅區十三座百年以上土地公之一,可謂歷史悠久矣! 塔南溝是台中市天然河川筏仔溪的上游支流之一,而民生路也是大雅地區最早的古路,早期是埧雅仔通往社口與平埔族「巴宰海」總部之岸裡大社(1)的主要道路。 由於該廟門並未朝民生路口,甚覺訥問? 而該廟雖有上述創建的年代,並沒有留下書面資料,故筆者訪問了當地農民和電話訪問上雅里李里長和該里社區發展協會李總幹事,總合他們的說法後,據老輩們的說是該土地公廟早期是附近農民所發起的,最早是放一顆較大石頭由當地農民祭拜,因民生路早期路面不寬,而兩邊都是農地,土地公廟要面向農地,才可保佑五穀豐收,故從古至今土地公廟未改廟門方向,今天農地已大都消失了,換上了硬蹦蹦的水泥建築,人口也多了,廟前的視野亦被擋住了,至於何時改塑土地公金身? 已不可考! 但吾觀看其廟壁有「興建頂大雅福德祠誌銘」於民國乙巳年(1965)有重建乙次,字跡未署名由何人落款,但筆勁渾厚應是大雅地區書法行家之手,署名贊助款者陳三奇、張坤地、朱傳德……等等,皆為大雅地區有名望之人士,可見大雅區對此土地公廟之重視。 上雅里是於民國87年2月1日由當時的大雅村析出,因其位於大雅里之北邊(上)之故,故取名上(頂)雅里,因此可想像該廟在未分村之前應屬於大雅地區之活動範圍。
補充說明: 註1:岸裡大社是岸東、岸西、岸南、葫蘆墩、西勢尾、蔴裡蘭、翁仔、崎仔、蔴薯等九社的總稱,總頭目居住地稱為「大社」,現址位於今的豐原區岸裡國小的左後方大社社區,為中部平埔族巴宰海的總部,其社群尚轄有烏牛欄社、朴仔籬社、阿里史社,於康熙54年(1715)由岸裡社總頭目阿穆說服各社頭目後,歸順清朝,清廷授為岸裡大社第一任總土官,當年協助北路參將常泰平定吞霄社(今苗栗縣通霄鎮)土官卓霧、亞生之亂後,於康熙55年(1716) 阿莫請墾貓霧捒一帶荒埔草地並得到諸羅縣知縣周瑄之准許,給予信牌,其請墾範圍「東至大山(豐原觀音山),西至沙轆地界大山(今大肚山), 南至大姑婆(今西屯),北至大溪(今大甲溪),東南至阿里史(今潭子),西南至捒加頭(今西屯水崛頭)地帶廣坪草地。」之後由其子阿藍繼任第二任總土官,其孫第三任總土官潘敦繼任後將岸裡大社的聲勢達到顛峰,此期間他們子孫三代和當時第一任通事張達京(1690~1773)一起協助清兵平定朱一貴之亂、大甲西社番林武力之亂,而張達京更因是「駙馬爺」身分,組六管業戶開通葫蘆墩圳灌溉水稻,為大台中地區開發先驅。
參考資料:台中縣岸裡社開發史 台中縣立文化中心編印 古蹟巡禮暨史料彙編 許文彬著 葫蘆墩圳開發史 陳炎正著 |
下員林福德祠 (員林里)
一、 建廟年代:創立於大約嘉慶9年(西元1804年)左右,光緒年間曾經做過修繕;民國丁丑年(1997)加建金亭,戊寅年(1998)重建為現在風貌。 二、 土地公廟之形制:為加強磚造單開間建築 三、 土地公廟的格局:腹地背山廣闊,單開間廟宇類型,正殿前方加拜亭與拜棚祭祀空間以室內為主,在神龕周圍也禁止信眾進入,以示對神明的崇敬。 四、 神像種類:土地公、土地婆 五、 空間位置:神林路一段49巷萬興堂老厝附近田邊,右前有葫蘆墩圳土地公汴支線(水利局稱三角泳支線),左前有老舊灌溉溝渠。 六、 祭祀圈分布現象:下員林、上雅為主,祭祀費用以丁錢與香油錢為主,募捐為修改建時為之。 七、 是否有重要文物(匾額、碑):無 八、 是否有樹或立石:腹地遍植榕樹現任 九、 現任管理人:張文炎先生。 十、其他說明: 據中研院民族研究所典藏之「日治1917年寺廟調查資料」,下員林福德祠創建於凡120年前,重建於光緒三年(1877),此與寺廟臺帳記載之嘉慶9年與光緒年間修建是為相符,可惜寺廟重建為小祠型態之舊有相片闕如,咸信是與廟旁之清河張氏萬興堂三合院興建為同一時期。民國戊寅年(1998),由前村長張牡丹先生發起,重建為現在風貌。福德祠佔地近一分(288坪餘),複地廣闊,20年前原有錯結盤根之百年樹木,因火災而重新種植榕樹。 祭祀方式舊為頭家爐主,現由寶興宮管理委員會負責,主任委員為前村長張文炎,每月輪流由下員林兩個鄰鄰長為爐主,共同祭祀與吃福,祭祀並含上員林重興祠、福德祠,寶興宮土地公,以及下員林之刺桐公福神共五處。 |
員林里 兩個土地公相接近趣談
我們員林里大林路272巷底的『福德祠』土地公(俗稱公婆樹土地公)與神林路一段343巷底的『重興祠』土地公相距不到50公尺,為什麼呢? 大雅文化學會基於審慎考據原則,特於102年8月4日邀請員林里耆老張牡丹先生(現年93歲曾任員林村11至15任村長)及紀龍先生(現年84歲,其祖父曾為兩土地公管理者)到寶興宮集會,就其記憶討論兩土地公當年情形(如附照片),相傳『公婆樹土地公』創立於清朝年間,座落於大雅庒牛埔溝西岸,原以四個石頭(三個並立一在頂部) 以石頭公方式供奉,約137年前(光緒丙子年),清政府擬將員林分治為上員林與下員林,相傳當時文秀才張壽,考量下員林除了『公婆樹土地公』之外另有土地公在下員林72番地,上員林卻未有土地公,遂將『公婆樹土地公』遷到牛埔溝的對岸之上員林101番地,並命名為『重興祠』(詳附圖),有「重現興盛」之義。大雅文化學會另向中央研究院取得其台史所與民族所合作建置的「宗教調查資料庫」,根據日治時期1917年(96年前)資料,其建材以土角與煉瓦為主,主建物佔地一坪,基地面積七十餘坪,是張壽先生募款購地建造。 可能遷調程序不完備,未將原土地公先向城隍爺辦理留任,村民把重興祠木牌及石刻香爐(爐上鏤刻光緒丙子年)都就緒後,導致原土地公仍無法移駕,經查係城隍爺已另派土地公在新址就位,因而村民只好按現址供奉一橋之隔的兩土地公,據聞事後該秀才患了精神病,其子遠赴大陸求得張天師令符醫治。
兩土地公信徒曾於民國50年募款修繕,修後『重興祠』香爐位置低深,插香時要彎腰跪下,老者深感不便,俟張文炎先生接掌寶興宮主委後,於民國98年修建兩土地公迄今(如附照片) |
清河堂
張氏家族源遠流長 黃帝五子造弓矢彈 遠擊蚩尤助帝平亂 紮弓於旂旌表其功 賜姓曰張封疆河南 數千年來設郡分堂
溯源考證籍屬清河 分堂山東傳徙廣東 落腳饒平宮下橋頭 傳十二世來受遷台 定居新埔鎮新打坑 墾數甲地分耕分承
十二至十四世祖骸 奉塋頭份珊瑚老崎 佑子嗣等安居樂業 偉哉宗親綿延萬年 孝悌勤儉相互提攜 固本榮枝立碑永誌
中華民國一O二年(癸巳年西元二O一三年) 奕世子孫 恭誌
1.台灣西部地區入秋後較少下雨,習俗上會在秋高氣爽的季節擇期修墳,本會 會員張振田先生今年修墓時,有感於後世對久遠的祖先,除了在家有族譜可 循外,祖塋週遭並無概略記載,掃墓時熱鬧一番了事,無慎終追遠的氣氛 感受,遂將其張姓由來、清河堂之原址以及該墓地位址成員等資訊概述並碑 誌於墓旁,供後世子孫祭拜時恭閱,大雅地區居民以張姓為主,符合本期主 題深感,特將此刊出先民們之遷移史,藉以拋磚引玉,供讀者參閱。 |
埧雅地名釋疑
文/陳耀安 人愛念舊,文化也愛念舊,大雅文化學會成立之時,曾經過縝密的思考,決定以「埧雅」為標題,並為社區報的刊頭。 後來發現有些鄉親讀者,對於「埧」字的讀音和意義常產生困惑,「埧」字在一般字典的注音都是ㄐㄩˋ。其意義是堤塘,以為埧雅和水利工程有淵源,失去了「埧雅」的本意。因此,本會於102年9月27日第六屆第七次理監事聯席會議時決議,今後社區報刊頭的「埧」特別注音「ㄅㄚˋ」,以免訛讀為「ㄐㄩˋ」。並適時以文字說明,以為釋疑。 茲從其地名沿革依序為阿河壩、壩子、壩雅(埧雅)、大雅的地名作探討。
1、阿河壩:本地區原是平埔族岸裡社巴宰海(Pazeh)請墾的一部分土地。「阿河壩」是巴宰海的語音,依鄉土文史專家的考證,是荒涼不毛之意。漢人以「壩仔」簡稱之,和漢語所稱的水壩,或類似水利工程,風馬牛不相及。
2、壩仔:是阿河壩的簡稱。漢人總喜歡將物名或人名等取其中字或末字稱之,如「湯匙」簡稱為「匙仔」、「水桶」簡稱為「桶仔」、「王建民」簡稱為「建仔」…不勝枚舉。
3、壩雅:原為「仔」字是前字的拉長尾音,仔酷似「雅」,故以「雅」取代「仔」純是自然雅化,沒有特別裝飾意義。又「壩仔」的「壩」是土字部首中筆畫最多的字(21畫),在同部首中取其同音、筆畫較少的「埧」(8畫)代之,這是先人的智慧。因此「埧仔」與「埧雅」同時並行使用。
但一般字典的「埧」注音都是ㄐㄩˋ。但集韻P.1152,壩音霸,禡韻,亦作埧,堰也。又中華大字典丑集P.19,埧,博蓋切音貝,去聲。又必駕切音霸,去聲,義同。障永堰也,今人謂堰曰埧。又增廣詩韻集成P.204禡韻最末一韻埧,必駕切,蜀人謂平川為壩。又中華大字典丑集P.20,埧,忌遇切音具,去聲,俗作壩字用。
4、大雅:日本年代大正9年(1920)日本統治臺灣已歷26個寒暑了,由當時文官總督田健治郎下令全臺地名更動,在去俗從簡原則,埧雅又變更為「大雅」沿用至今。 由以上所列事證,可做統合認知;阿河壩、壩仔、壩雅,是衍其聲而為地名。至於埧雅,大雅則以以簡御繁。就字體而言,埧與埧音義也可相通。大雅先賢張春亭先生日治初期曾任埧雅公學校漢文教師15年,其手寫學生名冊有時用「埧」,有時用「埧」(註1),有人說他寫錯字,也有人說日人是始作俑者(註2),那是無稽之談。或謂大雅古時環境幽雅,故以雅字稱之,都是不明原委而妄加臆測(註3)。 註1、大雅鄉志P150. 註2、大雅鄉志P31.
註3、台灣地理辭書P.177 |
上大雅、下員林、大三和福德祠楹聯之商榷
文/陳耀安
門聯:福德博施恩萬物 |||——|| 正神永在祐一方 |—||||— 按:此聯以「福德」、「正神」為冠首,其文字平仄如聯仄所標示,上聯末字是仄 聲,下聯末字是平聲。原則合律,但其中間平仄多處不協調,一目了然,又 觀其造句也欠流暢,意境也欠圓融。
1.門聯:福壽萬年人宗正 |||———| 德祠千麻老翁神 |———|—— 按:此聯以「福德」二字冠首,以「正神」二字為末字,冠首平仄可不計較,末 字「正神」格律可合律,但中間的造句之意,都欠通順,也與土地公無關聯, 尤其「千麻」、「老翁神」不知指何物令人不解。 2.中聯:福澤四海霑吉慶 ||||—|| 德惠萬民錫盈豐 |||—|—— 按:此聯以「福德」二字冠首,其聯句平仄標示於聯側,上下聯末字「慶」、「豐」 格律、平仄都合律,但上下聯的造句及文字的平仄仍有舛誤,如澤、惠、四、 萬都是仄聲,同時相對。 3.前聯:福臻富貴縛四境 |—||||| 德送平安垂枌榆 ||————— 按:此聯以「福德」冠首,其聯句平仄標示於聯側,上下聯末字聲律雖是合律, 但字義很難相對,如「四境」指四方邊境,「枌榆」指鄉里,前者「四」是 數字,「枌榆」都是木名,沒有數字之意,也不能寬對。上下聯只有富貴和 平安可對,但整聯文意不暢達。
——|||——
按:此土地廟名重興祠聯理平仄都聯例標示,上聯為仄仄平平平仄仄,下聯為平平仄仄仄平平,頗為工整,但以其文字詞性而言不能對仗,「神麻」可能沿襲其他廟宇聯句。「神麻」為「神麻」之誤,溥音普遍也。可「重興」對仗,但上聯的「重新」不扣題。「土地」是地理同類並聯詞,「公心」是人倫身體串聯詞,不可對仗,寬對也沒有條件,都有理論依據不是吹毛求疵。
|
淑德揚芬—追思鄭母張老太夫人
文/陳耀安 鄭母張老太夫人諱彩鳳,出生於日治時代大正5年(1916)大雅庄(今大雅區)十三房後裔張松欽先生長女,當時家住上楓樹腳車仔頭附近(今大雅民生路三段興前村路交叉口南側),她是大雅公學校第26屆畢業,她的父親張松欽先生,大正2年(1913)畢業於大雅公學校第10屆,服務於大雅庄後場(今大雅區公所),賞識新進課員鄭榮寬先生(註1),揀選為女婿,嫁粧日幣2000圓,折合當時地價,值田地5分地,成婚之日有大雅庄長張文德、神岡庄長林全福等地方頭號人物當賓相,風光非常,令人羨慕不已。 婚後,隨夫婿職務之便定居大雅,相夫教子,內則無忝,中饋稱能,夫婿奉職精勤,經基層課員,歷經課長,由執政黨提名,更獲得鄉民擁戴,沒有其他鄉紳與之抗衡,高票同額當選鄉長,大雅鄉史無前例,育有4男1女,各個天賦高,又勤奮,成就非凡,長子敏男榮獲美國TUFTS大學生化博士,發明婦女懷孕檢驗藥劑,也曾服務於世界著名大藥廠嬌生、羅氏等公司,已於數年前往生,次子光雄曾任職基隆港務局、榮工處高階主管,已退休,三子明權研發醫療器材、創立國睦公司、自任董事長,四子鎮臺是水利工程師,任職臺中水利會,長女淑慧從事會計業務,嫁豐原詹英雄,美滿幸福。 老太夫人勤儉持家之餘,又善飼養母豬,生產豬隻販賣,做為家庭副業,貼補五個子女的教育費,原來每頭母豬的奶頭只有12個,有時母豬生產超過12隻小豬,奶頭不夠小豬分配吸允,老太夫人很有耐心,更有愛心,另備竹籠,留置多餘的小豬,細心幫牠輪流餵奶,使其正常成長,直到出售為止,如此生財技巧,著實令人讚美。 老夫人天生麗質,樂善好施,親戚、鄰里人人稱頌,晚年生活稱心洽意,年壽將屆期頤,其子女於孝心伺候老夫人之餘,並關心地方文教事業,慨捐鉅款,配合政府運作,先後建立大雅國小榮寬體育館及大雅國中蔡鳳體育館(註2),並創立大雅文教基金會、大雅國小校友會,更協助台中一中文教基金會等公益事業,持續貢獻大雅及台中鄉親之實際行動,尤令人感佩(註3)。
註1鄭榮寬(1916-1992)苗栗苑裡人,苑裡公學校畢業,考取宜蘭高農農藝科, 21歲畢業,就業考試及格,派任台中州豐原郡大雅庄役場農業課技師,民 國57年(1968)3月1日榮登大雅鄉第6任鄉長寶座,民國59年(1970) 農曆2月15日夜突然中風,62年(1973)3月1日退休,81年(1992)7 月20日往生。 註2榮寬體育館已於民國96年(2007)完成啟用,彩鳳體育館目前施工中。 註3本文參考續修臺中數志人物志,2010年10月出版頁91-93,及故鄭母張老太夫人彩鳳生平歷2013年7月23日。 註4相片:家屬提供。 |
小麥的一生農體驗 活動特別報導
大雅區與大臺中地區一樣有宜人的氣候,唯獨因地處大度山東麓,老天爺另給大雅最好的禮物–隨山而下的東北季風,每逢秋冬之季,東北季風帶來的溫濕度特別適合小麥成長,此氣候條件塑造大雅有「小麥原鄉」的美譽,目前小麥已是大雅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大雅區每年三月都舉辦「大雅小麥文化節」活動,目前「臺中市麥之鄉產業發展協會」大力推廣種植小麥,尤其是營養豐富的杜蘭小麥,同時行銷其相關產品—麵粉、麵條、麥芽糖、爆麥香、麥茶,這些縮短碳足跡的在地農產品,將逐漸塑造大雅區特有的飲食文化。
本學會的姊妹會:「臺中市麥之鄉產業發展協會」,為使民眾有“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體驗,特舉辦「小麥的一生農體驗」活動,從每年11月到隔年三月概分播種、抽芽、抽穗、收割等四梯次體驗點,讓民眾呼朋引伴或攜家帶眷實地瞭解小麥的成長過程。本學會深感本活動具有教化意義,特此刊出第一梯次播種實況照片(11/03)供讀者分享。其餘第二梯次抽芽、除草吃杜蘭麵麧瘩(12/07),第三梯次青割麥穗(01/11),第四梯次麥田迷宮遊戲、收割並招待割麥飯(3月)。將陸續刊登分享。向隅尚未報名之民眾請洽聯絡人: 0937-524882(邱先生)、0919-565592(張小姐)、0952-766593(陳小姐) |
1-10 of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