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豊宗 圖:江淑女 一、創立時間:約220餘年前。 二、位 置:四德里學府路95號(學府路與神林南路十字路口)。 三、主 神:土地公,配祀土地婆,左側供奉開漳聖王(陳元光)。 四、格 局:天公爐、拜亭、楹聯、廟埕、金爐。 五、建築形式:無土塚形狀化胎(未往前遷移之前,土塚形狀明確)。 六、例 祭 日:農曆正月15日(元宵祈求平安) 農曆2月2日 (頭牙) 農曆4月26日(神農大帝誕辰)農曆8月15日(土地公昇天日) 農曆10月10日(食福【聚餐】) (國曆12月22日) (冬至日酬謝平安) 七、祭祀圈範圍:四德里及二和里(原四塊厝庄) 八、組織方式:爐主制 九、現任管理人:呂啟勳里長 十、經費來源:以前是信徒捐資,丁口錢(每人繳一個單位額度的錢,最特殊 的是,每頭牛也要像家人一樣,繳一份丁口錢),現在以自由樂
捐為主。 [一]永興祠土地公廟,一般人都稱為「四塊厝土地公廟」,為何是四德里及二 和里共同信仰的土地公呢? 話說永興祠原本就隸屬於四塊厝庄,民國35年,將馬岡厝庄、田心 仔庄及四塊厝庄合並成為一個村,取名「三和村」。由於經濟繁榮工商發 展,人口、戶數的增加,於民國87年2月1日再分為三個村,馬岡厝保 留「三和村」名,田心仔取名「二和村」,四塊厝取名「四德村」(現在村 都改為里),由於二和里人口或戶數未達法定標準,而四德里人口數及戶 數又超過法定額度,於是將大雅國小(原隸屬於四塊厝庄)以南,永興祠 北側神林南路以北,改隸屬於二和里,所以永興祠土地公廟,被稱為四德 里及二和里的共同信仰。 [二]永興祠土地公廟搬家: 永興祠土地公廟坐西向東,廟後有土塚和榕樹,原緊鄰堡甲路(牛車 路,約5—6公尺寬),當學府路要拓寬時,永興祠正好會檔在路中央,唯 有拆廟重建別無他法,在當時三和村江炳坤村長召開村民大會,共同研議 拆廟重建、向城隍爺留任土地公,以及商討經費龐大如何募集事宜,村民 建議用鋼索往前拉的方式,既可節省經費又可縮短工期,廟往前移也是「前 進」的象徵,是否可行?經村長擲茭(搏杯)請示土地公,得到聖茭(允 杯),於是擇吉日鳩工進行搬遷作業,在當時算是新的工法,每天都引來 村民好奇圍觀,土地公廟往前遷移約6公尺左右,廟埕變窄了,廟後土塚 也不復存在。再經過地方仕紳多次的整建,使永興祠更臻完美,是村民休 憩的好去處。 [三]四塊厝永興祠土地公廟,每年最大的盛會:為何不在土地公的例祭日,而 是在農曆的2月15日? 原來的四塊厝庄,還供奉開漳聖王(陳元光),以前供奉在爐主府上, 如例祭日或開漳聖王誕辰(農曆2月15日),村民就恭請開漳聖王蒞臨永 興祠看戲,四塊厝庄的耆老商議,就以農曆2月15日,全庄大宴賓客熱 鬧非凡。但是,隨著社會進步物質不虞匱乏,宴客熱鬧景象也式微了。 近年又在永興祠的龍爿,搭建鐵皮屋布置雅靜,坐北朝南面向永興祠的左 側,取名「威德宮」,供奉開漳聖王。
|